1、产地概况
坑口市场运行基本延续上周态势,部分供暖采购需求释放,带动整体市场企稳,局部地区涨跌互相,方向并不明朗。
大秦线方面,稳定改善中,本周从40万吨/日回升至60万吨/天左右运量。
产量方面,山西疫情缓解,但内蒙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,管控依旧较严。从“三西”地区样本煤矿生产来看,改善有限,仍维持今年低位水平,连续三周在2700万左右的周产,同比去年已经进入负增长状态。
2、港口动态
买方观望压价态势依旧明显,贸易商在悲观预期下继续降价促销。但同时也由于港口持续处于流动性紧张局面,可售货源偏紧,价格尚有一定支撑,主要以小幅阴跌状态下行。
库存方面,本期日均调入145万吨/天,日均吞吐153万吨/天,较上周双增,但调入依旧不及调出,继续小幅去库。锚地船舶最低跌至65艘,预到船舶下持续保持在15-25艘左右,显示拉运需求极弱。
截至11月10日,环渤海港口库存合计1771.9万吨,环比上周库存下降20.9万吨,同比往年偏低468.2万吨。
3、下游市场
国内整体气温水平维持,周期内电厂负荷依旧不高。但8号国内北方地区冷空气自西向东运行,带动电厂负荷明显提升。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已经开始出现,进入持续增长态势。
截止11月8日,沿海八省电厂日耗176.7万吨,同比偏高5.18%。内陆十七省电厂日耗334.8万吨,同比偏高6.93%。库存方面,沿海库存同比去年增加16.98%,内陆库存同比去年增加32.3%。
非电方面,淡季效应和负反馈影响仍在,但部分化工和钢材已经逐步企稳,但由于预期偏悲观,企业采买动能不足,目前处于观望等待阶段。
4、前沿评析
本期动力煤基本面变化并不明显,依旧是“供需双弱”格局,价格持续下跌的走势主要还是受预期主导。一是山西疫情发展呈遏制情况,供应、运输出现边际改善,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市场悲观预期;二是消费并不乐观,最新的气象预测显示11-12月气温或持续同比偏高,而疫情开始在主要消费省份快速扩散;三是多地政府对煤炭“超限价“企业的监管通报。带动市场谨慎、悲观情绪再度发酵。
对今冬市场,目前看没有出现特别强的影响因素,一直处于多因素博弈影响中。ag此前看涨后市,也并非全面乐观。而是认为结合当下市场因素的演变来看,入冬前的市场仍有一轮走强的驱动在。
(1)产地的疫情仍未完全结束,供应虽然出现边际好转,但今年9-11月因疫情和检修造成的生产、运输减量是较难在“气温入冬”以后补全的,那么沿海市场的即时供应体系会始终存在一定的问题。
(2)10月中下旬以来,国内电厂负荷确实降至同比负值,这说明ag对于工业消费疲软的判断是正确的。但也可以明显地看到,一旦气温稍有下降,日耗很快又回到同比正值。这主要是因为全年保供以来,电厂的低卡库存占比明显提高,造成下游库存“虚高”状态,从绝对量的角度去思考,电厂不大可能在冬季持续去库,那么“气温入冬”以后就还是会有阶段性的市场煤采购需求。
(3)本轮工业品集体下跌,既有国内消费负反馈影响,也有国际经济环境的悲观情绪传导,大部分下游非电力企业原料、燃料和成品库存是同步下滑状态,对需求的敏感程度在增加,一旦出现阶段性消费增加,会很快转向正反馈节奏。
(4)2022年的供应增量基本上大部分都是向电力企业倾斜,在全年保供、加强长协执行的背景下,外溢情况并不明显。加上全国煤炭交易中心近期对2023年长协签订执行工作进行明确,其仅针对电煤、供暖用煤限价、管控的态度明确。今年冬季市场煤消费终端的供应增量或依旧有限。
综合来说,ag认为产地、铁路疫情造成的是整个冬季的供应弹性下降,而季节性的需求增长并不完全受疫情干扰。且中间环节库存偏低、市场煤供应增量有限、高低品煤比例失衡等结构性问题依然严峻,ag认为随着季节性因素的逐步发力,下游继续观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,煤价会在11月中下旬逐步止跌回升。
- 上一篇:煤炭市场周评:短期市场依旧低迷,11月中下旬或逐步企稳
- 下一篇:没有了